中国电力报:冀北电力树立计量行业新标杆

发布日期: 2012-12-26 信息来源: 冀北电力有限公司

                             中国电力报:冀北电力树立计量行业新标杆
                             率先实行覆盖四种计量器具“集检统配”业务新模式
                                         ■见习记者龙昌通讯员伍文娟
  2010年的春天,14名来自原华北电网各系统的技术骨干,抱着对计量事业的热爱来到了位于北京市昌平区的冀北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计量中心(以下称计量中心),如今蜚声业界的冀北计量中心,在当时仅仅有个名字而已,如今的办公综合楼在当时还只是一块荒地。两年过后,在这片荒地上,一个具有国际领先科研实力的现代化计量器具技术研发和检测基地已拔地而起并成为业内技术创新的典范。
  “411”项目填补国内空白
  为解决计量器具传统人工检定模式工作效率低,运营成本高,难以保证检定标准和检定结果的高度一致等问题,2010年1月,国家电网公司发布了《关于省级计量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建设集约高效的省级计量中心,全面实现计量器具和用电信息采集设备的自动化检定、智能化仓储和物流化配送。
  作为试点单位之一的冀北电力有限公司立即响应,于同年4月13日成立计量中心,同期组织开展研究工作,自主设计、全面建设四条自动化检定(检测)系统、智能仓储系统和计量一体化生产调度平台(简称“411”系统)。目前,已正式投运的“411”系统共获受理国际专利3项、国内专利26项、获软件著作权5项,填补多项国际国内空白,实现了计量检定方式的根本变革。
  作为国家电网公司系统首家实现覆盖四种计量器具“集检统配”业务新模式的省级计量中心,其独有的“四线一库一平台”可以统筹考虑四种计量器具的使用需求和各系统的检定能力,最优配置系统资源,并行开展检定、检测作业,避免了某一种(或几种)计量器具无法自动化集中检定(检测)所出现的短板效应以及新系统二次接入的诸多风险。
  2012年2月21日,在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组织的技术鉴定会上,中国工程院潘垣院士高度评价“411”项目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而全国电工仪器仪表电能测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徐和平院长听闻计量中心研制的智能托盘具有极优良的特性,更是从甘肃赶到北京,并对计量中心技术人员说:“有一些问题我没有想明白,特意来看看。”
  工厂化检定开业内先河
  步入计量中心自动化检定(检测)实验室,只见流水线上的各种智能化设备排列紧密,环环相扣,工作起来井然有序,记者注意到偌大的实验室显得格外安静,仅有2到3名员工不时的在流水线旁巡视,运维人员李亮向记者介绍说:“整套系统需要自己操作的并不多,基本上都是自动的,盯住机器别卡壳就好了。”
  “411”系统项目团队成员章鹿华告诉记者,“411”正式投运后,大幅提高了检定工作效率。四种计量器具检定(检测)效率从原有的每人每天58只,提高到每人每天745只,是集约化前的13倍,其中单相电能表检定效率从原有的每人每天100只,提高到每人每天2400只,是集约化前的24倍。
  而让“411”项目团队中唯一的女性鲁观娜感到骄傲的则是其中的“用电信息采集终端自动化检测系统”。据鲁观娜介绍,作为国网公司科技项目“省级计量中心智能化运行系统研究开发”的一个子项目,这套系统是国内外首创,技术难度大,创新性强,攻克了多项关键技术,该系统的投运,有效支撑了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在更好地服务电力用户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为“基础”夯实“基础”
  目前正值阶梯电价试行阶段,很多电力用户均对阶梯电价的可操作性持怀疑态度。电能计量器具作为最基本的电力单元,是电力系统有序运行的“基础”之一,进一步提高电能计量的透明度、公正性和准确性,将直接影响到这一“基础”是否稳固,是否“公开、公平、公正”。
  “411”项目管控组负责人徐占河介绍所“411”项目实现了人工智能、自动控制、R F I D 物联网、流水线和物流规划等先进技术与计量检定工作的完美结合,采用无人工干预的自动化作业方式,实现了计量检定工作的精益化管理;首创智能电能表全寿命周期质量监督主题,从智能电能表的制造到报废的18个环节、53个关键点,全部量化评价,确保了电能计量的准确可靠,提高了计量工作的社会公信力。
  据了解,2012年以来,国网系统中国电科院、江苏、重庆公司,南网系统广东、海南公司等30余家单位,全国电工仪器仪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清华大学等业内同行,先后到计量中心调研、考察50余次,国网营销部、国网电科院先后组织系统内26名专家对“411”项目进行考察、调研。除此,计量中心还参编了《电能表自动化检定系统技术规范》等5项国网计量中心建设相关标准,为系统内各单位省级计量中心建设提供了大量参考资料和宝贵经验,充分发挥了示范作用。

        《中国电力报》 8月20日第4版
 

相关链接